• 中国国际城市建设博览会(简称中国城博会)

首页 > 幸福家园 > 正文
2023中国幸福家园示范展丨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24-01-17 11:34:59 浏览次数: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城建院)隶属于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是城乡建设行业综合性创新型科研设计企业。在城乡规划、市政工程、风景园林工程、建筑工程、人防工程、环境工程、工程咨询、测绘、工程勘察和工程监理等领域拥有十几项甲级资质。具有较强的自主知识产权开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中国城建院作为国有大型综合科技型服务机构,以“生态文明建设全产业链优质服务的提供者、国家重大战略的深度参与者,行业技术和标准的引领者,央企责任的重要践行者”为使命责任,以“研究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营城市、乡村振兴”为核心价值。是以生态环境、风景园林领域的优势专业带动,多专业融合,以设计为根基、科技创新为驱动、工程总承包为核心的城乡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服务商。

中国城建院注册资本6亿元,现有员工2500余人,科研和设计人员占80%以上,有多位国家级和省部级突出贡献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服务“一带一路”,充分发挥综合技术优势,成为援外工程、国际咨询、全过程服务的重要力量!

 
 
 
 
 
 
 
 
 
 

 

 
 
项目示例
 
北京杨梅竹斜街环境更新及公共空间营造
 
 
 
01
项目背景

1、现状分析

北京杨梅竹斜街,位于前门大栅栏地区,东北至西南走向,东北起煤市街。西端尽头有一小段南北走向的胡同,与延寿街及琉璃厂东街相汇,此一段长不过十米左右的胡同原本为北京城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后取消并入杨梅竹斜街。

1. 缺乏公共空间与设施

街道内拥挤不堪,无室外休闲设施,缺乏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市政各种设施杂乱无章的交织在一起, 各种店牌、广告牌随意设置,随意停车,环境卫生较差。

2. 缺乏绿化

街道两侧无公共绿化,不足以为居民提供绿色空间, 缺乏连续性和统一性,特色不鲜明,绿量明显不足。

3.建筑老化,破损严重,街道整体风貌未被保护。建筑外立面年久失修,老化、破损现象严重,影响街道的整体风貌和景观效果。

2、实施必要性(或实施需求)

杨梅竹斜街是元代建都后形成的、以联系内外城交通为主的街道,在民国时期最为繁盛,曾为“龙脉交通辐辏之地”,书局、会馆、娱乐场所汇集于此,是一条著名的商业、文化和市井生活并存的街巷,留下了不同时代名人志士的足迹和故事。60年代后,杨梅竹斜街商业衰落,民居逐渐沦为人口密集的大杂院。近年来,曾经构成北京城市主要肌理的胡同因城市的高速发展消失了,杨梅竹斜街作为少有的历史碎片存留下来,但其发展也处于停滞状态。2012年改造前,杨梅竹斜街是一条商业、居住混杂的街道,商业以价格低廉、主要满足游客需求的浴池、旅馆、杂货店铺为主。居民主要由原住民和外来租户组成,租户大部分是旅游服务业从业者。居民中低收入者居多,基础设施落后、居住条件恶劣、卫生状况不佳,似乎是被城市发展遗忘的角落,这里的居民生活是焦虑的,环境是非宜居的。

本项目建设正是充分利用公共空间,通过绿化景观改造,美化环境,提升了项目区内景观效果,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更适宜的生活空间,从而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本项目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牢牢把握”为前提,通过西城区城市公共空间的改造利用.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做到统筹兼顾、优势互补,合理的分享公共资源。使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生活不断向更高水准、更高品质迈进。

02
具体实施

1、项目规划(含项目规模、项目定位、实施目标、整体规划等)

北京杨梅竹斜街环境更新及公共空间营造项目位于西城区大栅栏片区,占地约6000平方米。项目始于大栅栏地区更新计划,是北京首个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创新实践项目。设计师在不改变胡同肌理的前提下,厘清并保护胡同街区中固有的文化基因,通过微创与介入式的手段,为胡同中的住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设计以采取微循环改造方式,保留老胡同的建筑肌理和市井文化,是北京老城有机更新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示范项目。

2、采用创新技术和部品(含认证情况、专利情况、技术或部品的先进性、应用范围等)

设计团队从街道立面、交通、绿化、铺装、市政设施、照明等13个方面对街道环境进行了有机更新。

在绿化方面,将拆违留下的空间处理为带有绿化的公共空间,通过花池、台阶的修砌将胡同公共生活与建筑联系起来,为胡同生活保留并扩展了舞台。鼓励居民通过自发绿化的方式使整条街道绿起来,从而培养了居民的公共意识。将拆违释放出来的空间置换成绿化的公共空间;用爬蔓植物覆盖暂时难以拆除的不雅建筑立面,保证街道景观的连续与统一;选择极富北京胡同特色的植物品种,延续老北京的胡同风情。

在铺装方面和基础设施方面,应用透气透水铺装材料,有效提高了胡同环境的舒适度,暑天不热蒸的街道得到在地居民的赞许。铺装图案则利用算法技术进行设计,通过历史文化元素与新材料的结合,使得铺装有如一件记录时代信息的艺术品一般呈现在人们脚下,唤醒人们对于北京生活的触感与情感记忆。

3、项目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杨梅竹斜街环境改造,设计师在不改变胡同肌理的前提下,厘清并保护胡同街区中固有的文化基因,并通过设计弥补其基因缺陷。通过微创与介入式的手段,为胡同中的住户提供有针对性的设计。强调新生活元素、新商业业态和居民原有生活的和谐共生,由此为老旧街区建立起与当代都市生活兼容的接口。在居住条件尚未根本改善的情况下,使居民从“不安”到“安住”。改造后,这里的社会关注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吸引了一些文化机构和商业公司举办活动,但本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只是作为背景而存在。

第二阶段杨梅竹斜街公共空间营造,设计团队致力于改善居民的日常生活状态。杨梅竹斜街66-76号是街上一条长66米,最窄处只有1米的夹道,由5户常住的人家与外来租户共同使用。这些居民间存在着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唯有种花、种菜是他们共同的爱好。我们以居民可普遍参与的植物栽培为入手处,建立“胡同花草堂”的方式,让居民通过养花、种菜等自然中介的形式拉近相互间的距离,重建社群联结,使“种植”这一居民自发的“个体行为”转化为“公共行为”,由此激发居民改善自己生存环境、提升生活质量的热情。这一过程中,设计师的工作由“为居民设计”,转变为“引导居民自发营造居住环境”。设计团队与大栅栏投资公司共同建立以花草为媒的“胡同花草堂”,通过种花种草这种大家共同的爱好,让大杂院里的不同人群有了共同话题,缓解逼仄的生活空间带来的生活压力。鼓励每个胡同居民通过自家花草种植美化胡同环境,分享有趣味的种植经验和健康理念。这种新的种植和果实分享经验是生活环境得到改善后所带来的对生活方式的一次升级。从2015年杨梅竹斜街66-76号夹道公共空间营造项目开始,至今8年组织居民共同参与种植活动。2021年为落实北京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胡同花草堂与埃塞俄比亚于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民间文化商贸交流大型互动活动。

2022年胡同花草堂项目持续在大栅栏片区开展社区共建活动,包括首届党建引领胡同“绣花”花草种植大比拼活动、深入社区开展“慧享种植”活动、“小小种植达人”发布会及彩绘大栅栏等一系列活动。持续提升居民在社区生活中的主体地位,重新找回老北京胡同中遗失的文化意境。

第三阶段随着北京城区腾退工作的加速进展、老城人居环境标准的不断提升,杨梅竹斜街因其特殊的历史人文价值,成为东、西城十大公共空间改造试点之一。2018年,杨梅竹斜街社区治理与公共空间提升项目启动。

设计团队统筹建筑、景观、智慧系统、道路交通等专业,深化一尺大街设计,提出了包括提升整体公共空间质量、完善绿化种植系统、城市照明系统、健身系统、智慧人本空间系统、停车管理系统和垃圾收集分类系统等方面的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并通过文化系统梳理和重要节点设计,结合智慧人本空间营造展现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延续“胡同花草堂”的共享共建理念,尊重、支持和鼓励居民自发美化街区环境,激发社区环境持久的生命力和活力,促进邻里交往,持续提升居民幸福感和归属感。

4、项目运营模式

因项目地处大栅栏与东琉璃厂的贯通线上,在整个区域以贯通、融合为基调将片区定位为文化创意及特色商业的交汇融合区。依托其区位优势及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力争形成大栅栏区域“地标型”街区,实现大栅栏与琉璃厂互通共享,起到改造示范带动效应。

首创性地提出了“有机更新、软性生长”的更新模式。环境更新采取“市政先行,节点突破,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改造方式。街区招商与运营采取与北京国际设计周、西城区四名汇智计划、北京城市更新联盟、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等知名平台合作,通过邀请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经营者及运营者,用设计赋能、科技赋能、文化赋能、商业赋能的方式,形成多行业跨界合作持续激活街区,让大栅栏商圈注入年轻力量,焕发生机。

03
项目完成

1、实施前后对比

杨梅竹斜街更新是本地居民及商户和谐共生的环境景观改造及保护发展模式的尝试。居民的生活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大家的共同努力逐渐得到改善,与此同时,通过鼓励居民参与到设计过程当中,间接的重塑了公共意识;通过新材料与历史材料的编织,原住居民的自由腾退与新型文化产业的入驻,当下主流文化与历史文化的整合,使得胡同文化在当代语境中在时间上得以延续、空间上得以融汇,从而缩小近年来城市发展进程中带来的地区差异,也为区域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舞台。

杨梅竹斜街更新项目实施后,连续8年成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分会场,成功举办了杨梅竹生活月、“童游季”等活动,每年有上百场活动在此进行。街道空间的改善得到居民、商户和游客的好评,新型商业业态陆续入驻杨梅竹斜街,2018年,杨梅竹斜街被评为十条“北京最美街巷”之一。2016年胡同花草堂入选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2021年杨梅竹斜街更新项目入选亚太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优秀项目库。2021年设计师谢晓英受邀参加世界建筑师大会发表主题演讲。

 

1、创新点及展望

第一,坚持 “设计逻辑不能违背居民日常生活逻辑”这一改造理念,居民自发行为留下的、在与居民沟通、互动中形成的“设计”不是一撮而就的,它将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共同成长,以未完成的形态存在并期待其继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师的角色从“为居民设计”转为“居民自建”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组织居民共同参与种植活动,提升居民在社区生活中的主体地位,重新找回老北京胡同中遗失的文化意境。从杂院公共空间营造开始,通过建立“胡同花草堂“这种以花草种植为主旨的社会中间组织,重构胡同中人际关系的连接纽带,缓解在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下,熟人社会解体所带来的个体认同危机、焦虑和孤独感,化解由于个体间、邻里间的、社群间的互不信任而产生的矛盾与冲突。使当地居民从‘不安’到‘安住’,建立与当代城市生活的接口。未完成的形态存在,其结果不是“最终的”,需要持续地投入、经营,在时间中“生长”,目标在于营造和谐的有利于社会交往的空间,重塑胡同中人与人的关系。在协同改善胡同生态的过程中,凝聚而成居民的共同体。该项目的创意也正在于此:共同参与、共享,修复与重建老北京胡同文化中遗失的意境。无论理念还是具体手法,均有一定的针对性与普适性。

04

实施团队
 
 

实施主体

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

中兴文建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运营单位

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公司

 
加入收藏
分享:
观众
登记
联系
我们